内容:
回顾一下,红学史的全历程已有百年之久,但当中的空白、中断的时间占去很大部分,我们所知《红楼梦》与其作者曹雪芹的情况,几乎是一片模糊、渺茫和若干片段的零言碎语。胡适先生于上世纪20年代之最初的开山伐路,奠启了初步的基础,而此后的三十年来的时光过去了,竟无接续的足迹出现。本人从1948年起,这才正式投入接续红学史的这一桩任务,从此,我对《红楼梦》的作者及其时代背景,小说的复杂文本现象,脂砚斋评语的意义价值,曹雪芹原著遭到割裂、篡改、伪续的内幕经过,曹雪芹原稿的后半部的大致轮廓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,得到了以前所未曾得知的丰富内容,建立起了红学四大分科的完整体系。尤其重要的是,初步将《红楼梦》与中华传统大文化的密切关系,做了开端引绪的阐发工作。也可以这样说,这个剧本是体现我的红学研究成果的一种新形式和新体裁。
听一位友人说过:剧本没人爱看,所以出版社也不愿出剧本这类书。我们这册小剧本早年写完,想找一家出版社就听到了这种意见。我当时孤陋寡闻,还有点想不通,就对自己说:剧本怎么没人看?我就爱看剧本。《西厢记》、《牡丹亭》、《长生殿》、《桃花扇》……在文学史上都是脍炙人口、百诵不厌之名作,怎么没人爱看?当然,我们中华的剧本可分两种:一种是文学读本,本来就是专供人看的(所以叫案头读本)。另一种是舞台脚本,就是给演剧者们使用的,即“分镜头本”,对于演出时的服饰、音乐、道具、表演程式均有详细说明者。这两种本子不拘哪一种都有很大的特色,我之所以爱读剧本是因为它比起小说来,不那么??囉唆唆、连连绵绵、无休无止,笔力不够的就会出现很多闲言败笔。剧本则貌似片段、零散,实则处处精彩,内有脉络勾通,留给读者以十分丰富的想像空间,换言之,就是留给读者以更大的自由发挥的想像创造力,与剧本作者、演者共同完成一个美好的整体。若能这么看待剧本,我想就不会发生什么爱读不爱读、给出版不给出版的问题了。
|